1、基本指标:总用地面积(公顷)、居住总人口(人)、总户数(户)、人口密度(人/公顷)、停车位(辆、辆/户)、住宅平均层数(层)、住宅建筑总面积(平方米)、公共建筑总面积(平方米)、容积率、建筑密度(%)和绿地率(%)。
2、.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住宅用地面积(%);(14).绿地率=绿地总面积/居住区用地面积(%);(15).拆建比=新建建筑总面积/原有建筑总面积;(16).土地开发费=前期工程投资/住宅区用地面积(万元/公顷);(17).住宅单方综合造价=建设总投资/住宅建筑面积(元/m2)。
3、建筑设计的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有总用地面积,占地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等,如果是住宅,还有户数,停车数量等指标。
4、居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分析 1做好总平面设计,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 《住宅设计规范》指出住宅小区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选用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段布置住宅,其布置应合理紧凑。
5、.1 技术经济指标是从量的方面衡量和评价规划质量和综合效益的重要依据,有现状和规划之分。目前居住区的技术经济指标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土地平衡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但各地现行的技术经济指标的表格不统一,项目有多有少,有的基本数据不全,有的计算依据没有注明。环境质量方面的指标不多。
详细规划定额指标则是编制居住区详细规划的依据。主要内容涉及居住建筑技术指标、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的用地指标、建筑密度指标和公共建筑定额。居住建筑技术指标包括平均每人居住面积、住宅平面系数、房屋间距和住宅层数。大、中城市住宅层数以5~6层为主,而小城市、工矿区和卫星城以4~5层为主。
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是国家制定的,旨在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这些指标包括土地使用、建筑密度、绿地率、人口密度等多方面内容,旨在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城市规划定额指标也会进行相应的修订,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主要内容有:居住建筑技术指标,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的用地指标,建筑密度指标和公共建筑定额。居住建筑技术指标包括平均每人居住面积,住宅平面系数,房屋间距,住宅层数。规定大、中城市住宅层数以5~6层为主;小城市、工矿区和卫星城以4~5层为主。
中国国家建设委员会和城市建设部于1958年联合颁发的《关于城市规划几项控制指标的通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有关城市规划定额指标的文件。1980年中国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对上项文件作了修订,改为《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
城市能效评估在设计时遵循一系列原则,旨在构建科学与实用性并重的指标体系。首先,体系需兼顾科学合理性,选择既反映城市能效核心内涵又与现有评价体系相协调的指标。指标的设定需充分利用现成数据,对于数据暂不充足的领域,暂不纳入体系。其次,评估指标强调层次性和全面性。
因此,提升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已经变得刻不容缓。城市作为节能管理的核心环节,在国家节能政策的实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以单位GDP能耗和其变化率来衡量城市能源效率的单一指标,难以全面、系统地评估城市能效。中国幅员辽阔,城市众多,每个城市在节能实践中都可能蕴含着值得其他地区学习的经验或教训。
据悉,具体目标为到2025年,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建设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碳减排扎实推进,城市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增强,“城市病”问题缓解,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城乡发展质量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明显提升,综合治理能力显著提高,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广。
具体指标: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减少多污染物排放 (一)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
此外,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是试点城市的重要方向。强调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工业领域推广智能制造,提高能效水平;在交通领域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在建筑领域推广绿色建筑标准,提高建筑能效。
低碳城市建设水平指数如下:能源结构与使用效率:衡量城市能源结构的清洁度,以及在能源使用中的效率。包括可再生能源占比、能源消耗强度等指标。交通运输:考察城市的交通系统是否采用低碳、环保的交通方式,如公共交通、自行车道、步行系统等,以及交通拥堵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