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体布局结构以历史城区为核心,东西和南北“T”字型发展轴带为骨架,形成“一核两轴三区”的空间结构。其中,“一核”指历史城区,包括老城区和蜀冈-瘦西湖景区,是展示扬州特色的核心区域;“两轴”依托文昌路和古运河,形成两条城市发展轴带;“三区”为东、西、南三个分区。
2、重点加强新老城区交接处、城市出入口、主次干道、河道沿线的景观塑造,加强文昌路、扬子江路、江阳路、友谊路、文汇路、大学路、江都路、运河路、淮海路、南通路、泰州路、盐阜路一线的城市景观设计,有重点分路段逐步改造沿街建筑立面,做到免维护;同时加强对沿街新建建筑的规划管理。
3、扬州旅游发展的一部重要规划——《扬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由东南大学旅游学系主导,经过三年多的精心编制完成。这部规划成果丰富,包含文本、说明书、详细图件以及八个专题研究报告,构成了一份完整的规划体系。
4、城市规划部门是扬州规划局的核心部门之一。该部门主要负责制定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引导城市合理发展和建设。建设项目审批部门 此部门主要负责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工作,包括项目选址、用地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等。
1、在城镇层面,新城市主义反对僵化的功能分区,主张功能多样化的邻里街坊。其规划设计原则包括紧凑性、步行友好性、功能复合性和可支付性。具体措施如限制街区尺度、优化街道宽度、增加绿化带、优化人行道、设立步行专用街和优化停车方式等,以创造宜人步行环境和多元化的社区生活。
2、在规划实践中,新城市主义遵循三个基本原则:首先,尊重自然,限制城市规模,考虑自然因素,保持与郊区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其次,尊重社会与个人,通过混合功能社区和步行友好设计,营造有归属感的生态社区;最后,强调多样性,包括居民、功能和物质环境的多样性,以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新城市主义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它倡导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规划宜居的城市环境。这包括优化交通设计,降低对汽车的依赖,增加步行和骑行友好的设计,以创造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同时,新城市主义也注重社区公共设施的建设,如公园、学校、商业设施等,以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4、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此外,新城市主义还强调建筑设计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以维护城市的整体风貌。总之,新城市主义是一种注重人文关怀、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它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等方式,为我们构建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5、新城市主义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城市规划理念,旨在应对当时西方城市面临的诸多问题,如郊区扩张和社区衰落。它倡导“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吸取了二战前美国小城镇规划的优点,目标是打造紧凑、有活力的社区,取代传统的郊区发展模式。
6、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三大运动如下:新城市主义运动:新城市主义运动强调城市规划应注重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该运动主张建立紧凑的城市设计,鼓励步行和骑自行车,减少对汽车的依赖。此外,新城市主义还强调建筑和公共空间的质量,以及社区参与和多样性的重要性。
1、例如工业建筑群要满足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的要求;住宅建筑群要满足合理安排居民生活的需要。现代城市建筑群的设计还必须组织好各种人流和车流的交通路线,使建筑群同外界有便捷的联系。
2、城市建筑群的规划设计涉及到多个关键要素,旨在创造和谐美观的整体景观。首先,设计需遵循城市景观的整体布局,将城市中心建筑群作为焦点,与城市干道和住宅区形成点、线、面的有机联系,确保景观的均衡与协调。其次,功能需求是设计的核心。工业建筑群需考虑生产流程,而住宅区则需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3、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原则 在规划中贯穿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创造新型生态型的居住环境、商业购物环境和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为目标,并满足城市开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4、交通功能流线要清晰、便捷 群体建筑各自之间的功能关系要合理、舒适 建筑的摆放位置要符合地域特点和用地现状特点 建筑群中各个建筑的体量、高度、地位要有层次、有节奏。可以是对称形式的布局,也可以是自由的布局,但是一定要有道理,也就是理性。
5、规划要点:要为居民创造卫生、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要选择合适的住宅类型;住宅布置上要满足当地日照、通风,防止噪声和视线干扰,不受污染等要求;要为不同年龄的居民提供休息、活动的场地;要考虑防火、防震、防空、防盗等安全上的要求。
1、建筑设计应符合法定规划控制的建筑密度、容积率和绿地率的要求。(2)当建设单位在建筑设计中为城市提供永久性的建筑开放空间并无条件地为公众使用时,该用地既定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可给予适当提高,且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主管部门有关规定。
2、了解城市发展的历史与背景同样不可忽视。城市的起源、发展过程、主要产业结构等,都是把握城市发展方向和重点的关键。避免重复造成历史错误,需要对城市发展历史有深入理解。掌握规划理论与方法是学习城市规划的重要基础。这包括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规划阶段、规划编制过程等。
3、城市规划专业专业知识课程:城乡规划原理、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中国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外国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城乡道路与交通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与村镇规划、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城乡社会综合调查研究、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
4、城市规划专业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城市规划理论、城乡规划与设计、城市发展与规划实践、城市社会经济分析、环境与生态保护等。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理论学习是城市规划专业的基础。这包括研究城市发展的规律、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城市空间的布局等。
1、道路景观设计注重实用性和美学,既要保证交通流畅,又要营造宜人的视觉环境。广场设计则强调公共性,往往成为社区活动的中心,通过精心布局和设计,提升市民的归属感。公园作为绿色氧吧,其设计原则在于生态和谐与休闲体验的结合;而滨水区则是城市与自然交融的地带,如何兼顾水体保护与景观美化是其设计的关键。
2、其次,注重绿色生态。生态保护对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现代园林设计应将绿色生态作为重点,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在设计中充分了解城市结构,结合土壤环境特点,最大化发挥绿色生态效益。再次,突出造景之美。
3、建筑工程中的景观设计是一个综合体,讲究时间与空间的融合、历史与未来的融合,在设计过程中,要着眼于景观对于建筑的融合匹配度,要能够反映当下或特定要求的历史时代下的历史文化、城市特点和人类生活。
4、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应具有地方本土性特征,而不能过于崇洋媚外。例如不同的气候、地形特征,会有不同的生态系统。就植物而言,北方城市的园林景观多遍植松柏,耐寒耐旱;南方地区多以热带植物为主,四季鸟语花香。各地园林都有自己的个性特色。